第二十一节 追兵

作品:《伐清

    “原来是这样!”邓名看见这些万县的降官互相攻击,不由得笑道:“你们担忧熊把总对抗王师,所以就哄骗熊把总,听见熊把总提出一个诈降的计划,你们就将计就计假装同意了下来。”

    “正是,正是!”那群跪在地上的降官纷纷点头称是。作为同谋,现在大家只有把责任都推给熊兰才能争取自己脱身。虽然听上去这个明军头领说的话好像是在讽刺大家,但降官们仍旧连声附和,他们一厢情愿地盼望可能明军还有用得着降官的地方,讽刺一两句也算不了什么。

    “熊把总则是担忧万县城里有人不识大局和朝廷顽抗到底,所以就想出了这么一条计铂说服大家老老实实地投降。”邓名说出下半截话后,没有人再接茬了,顿时都闭上了嘴。熊兰也摸不清邓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偷眼观察邓名的表情。

    “所以这是误会了嘛,你们原来都是志同道合的人。”邓名摆摆手,忍不住笑道:“都起来吧,也给熊把总松了绑。”

    但跪在地上的那伙人却没有敢立刻站起来,邓名看上去虽然显得和善,但这群人对他并无了解,觉得片刻后也许就会翻脸。

    “为什么都不起来?我说错了吗?是不是有人不是这么想的,而是打算以后找机会再叛变朝廷?”

    邓名这话一出口,哪个人再不起来就坐实自己居心叵测了,于是大家就战战兢兢地慢慢站起来。不过不少人膝盖还没敢完全站直,暗暗做好了准备,等着邓名一声大喝就再次跪倒求饶。

    周开荒见邓名一个人都不打算杀,就皱起眉头叫了一声:“邓先生!”

    邓名很明了这些降官都是满口谎话,但是并不打算追究,难道要把这些刚刚投降过来的人都杀了么?虽然邓名在战场上已经亲手杀过人,但还是不可能杀一批向自己求饶的人——毕竟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猪狗。

    听到周开荒的声音,邓名知道他对自己的决定很不满,所以马上解释道:“正像这位熊把总说的,他们今天投效王师,让我们不流一滴血就能万县。既然他们不让我们流血,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他们的命?”

    说完这段话后,邓名转身面对眼前的降官,正色说道:“我这个人主张论迹不论心。或许你们早先商议这件事的时候,你们心里想的和现在对我讲的不一样,不过你们确实弃暗投明了,我因为这个不追究你们跟着谭弘背叛朝廷的事;至于你们商议的那些计谋和你们刚才的辩解,都是用嘴说的,属于空口无凭。我不是因为你们辩解得好就放过你们,也不会因为你们口头上说要去投鞑子就惩罚你们。”

    邓名前世的法律讲求犯罪事实,口头上说的话不能作为判罪的凭据,更何况是死罪。但是他这一番话,投降的众人听得似懂非懂,不过他们明白眼前暂时没有性命之忧了就放心下来,争先恐后地开始表白,对不杀之恩表示感激和崇敬之情。

    此时熊兰已经松绑,站起身来是个魁梧的军汉,相貌堂堂,刚才说话的时候嗓音浑厚有力。听起来这个人颇有应变之才,万县这群降官里面就数熊兰最有心机,不知为什么谭弘会如此不待见此人。经过今天这一通内讧,熊兰得罪了现场的很多人,将来未必还能在军中站稳,但是对这种有煽动能力的人邓名还是比较重视,也不打算轻轻放过,他盯着熊兰的眼睛说道:“熊把总,这一次你带头弃暗投明,让明军能够顺利万县城,所以将功补过,以前你背叛朝廷的事情就一笔勾销了。但是你要知道,背叛国家这种事毕竟是犯罪,可一而不可再!”

    “邓先生指点的是。”熊兰躬身受教。

    熊兰越售察越觉得邓名深不可测,从来川军和闯营的矛盾都是不可调和,可是眼前两个阵营的人都对邓名表现出尊重和服从。在这个讲究“其心可诛”的时代,邓名用“论迹不论心”的奇谈怪论做依据赦免众人,但是明军将领却没有出现什么反对之声,更是说明此人在众人心目中有相当高的地位。

    “新津侯现在是我们的俘虏,不知道万县城中有没有牢房?”邓名让人把谭弘和他的五十多个死党送到牢房里去,而且交给熊兰等人去看押。

    “有牢房,有牢房。”这些人果然立刻应承下来,在明军士兵面前领路,押送着他们的老上司,把谭弘一伙人带去万县的牢狱里看管起来。

    刚才除了周开荒以外没有其他反对之音,等到熊兰和谭弘等人离去后,赵天霸第一个出声:“邓先生实在是太心软了。”

    “熊兰这厮已经没用了,”李星汉接口道:“邓先生为何不杀了他,以安抚其余人的心?他们一定会感恩戴德为先生效力的。”

    “熊兰怎么会没用?他可是个家贼,对谭弘的军情比我们了解得多。要我说,应该把其他的那些宰了。”周开荒存着一个念头,想要收编谭弘的余部,所以一开始就放弃了对熊兰的杀心:“这些人反复无常,商议这样的阴谋诡计,怎么可信呢?”

    “他们就是不商量这个阴谋,或者我们不知道他们曾经这么商量过,我也不会信得过他们,难道你们会信得过他们吗?”听到这些反对意见,邓名道:“就是杀了熊兰,剩下的那些人就会感恩戴德,诚心诚意的为我们尽心出力吗?我看就是杀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处。”虽然这么说,但邓名觉得软弱和恻隐之心是完全不同的,周开荒他们可能还是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

    熊兰感觉明军中只有那个邓名高深莫测,他处理事情的方式和别人不同,有些看不懂,其他几个明军军官和自己这帮同僚一样,心里想的都明明白白摆在脸上。

    成功地化解了大家和自己之间的疙瘩,熊兰这才放下心来,感到一丝成功的喜悦。接着赶忙去分派工作,安排明军住宿休息。

    ……

    明军第二天没有上路而是在万县驻扎了下去。伤病员需要草药,毕竟在万县还可能收集到一些,荒郊野外就更困难了。而一旦得到舒适的住房,连日紧张奔波的明军士兵就休息一下,对此邓名自己也深有体会。邓名和众军官没有急着催促部下上路,周开荒、李星汉都认定万县附近没有具有威胁的敌军,尽可放心。士兵们得到休息的好处也很明显,军队的状态变得相当不错,以士兵们现在靛力,一口气返回奉节不是大问题——万县到奉节的距离差不多只有重庆到万县的二分之一。

    问题是如何把万县的两千多新近投降的士兵一起带回去——现在夔州需要壮丁,明军按说应该把这些人都带回去。本来在谭弘的南大营俘虏了数百俘虏,再加上万县这一批总计会有三千人,比自己手下可靠的士兵还多,上路前需要准备大量的食物。

    万县的仓库已经空空如也,趁着修整的工夫,明军让降军在附近捕鱼、捕猎,只是由于天气寒冷所得有限,估计照这种工作进度,恐怕没有个十天半月凑不出足够行军的粮草。沿途人烟稀少,收集粮草不但会影响行军速度,而且数量非常不可靠。

    “留下一些人在万县。”明军中有人提出这个建议,正符合熊兰的心意。万县城防被严重破坏,留下明军自己人防守太危险。如果留下一部分降军防守的话,虽然他们可能再次叛变,但明军毕竟要返回奉节,总不能无限期地在这里呆下去。

    明军军官们在县衙门里讨论了一番,迟疑不能做出决定,突然有人风风火火地冲进县衙,向军官们报告:“鞑子!鞑子来了!”

    “什么鞑子?休要谎报军情。”李星汉不满地呵斥道。

    “真有鞑子来了。”这个士兵说,他在万县上游的岸边监视捕鱼的降兵,远远地看到有船只沿江而下,打着清军的绿旗。据他说船只绝不是一艘两艘,而是实力相当可观的一支船队。

    周开荒不相信,向周围的军官们问道:“你们说,鞑子有实力进攻奉节吗?”

    所有人都知道奉节有文安之的大军,消灭谭弘后附近不会遇到什么有威胁的敌军。

    “难道重庆会为了我们这些溃兵出动大军?”出动大批军队需要消耗很多物资,这是常识。如果重庆真舍得为追击溃兵而出动大军,那他们早就动手了,也不该等到今天啊。

    “因为我们不是溃兵了,”邓名轻声说道:“我们击溃了谭弘,闹出的动静不算小了。”

    “不知道他们来了多少人?”李星汉总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样:“邓先生说得不错,我们不是溃兵了,鞑子来了也不过是送死罢了。”

    “去看看吧。”众人没有心思再议论收集粮草的问题了,他们从谭弘那里缴获了十几匹马,进了万县城又设法搞到几匹,足够决策层的军官们使用。

    邓名这些日子也学会了骑马,听说有敌军前来不由心中着急,自然不肯呆在衙门里坐等消息,虽然自己骑技不太好但是肯定比走路快,就坚持跟着众人一起去山上亲眼看看情况。

    “我只是看看情况,我不懂打仗,不会干涉这些军官的决定。”邓名和周开荒等人一起离开万县,直奔上游而去。

    不多时他们就策马上山。站在制高点上,遮蔽物不多,冬季视野相对开阔,山坡上有一块一块递田,长江从脚下流过,可以望见远远的江面。

    只见遥远的江面上船帆遮蔽,清兵的船只铺满了长江的水道。

    “这……怕不是有三、四千人之多?”见到这样的场面,周开荒大出意料,吃惊地说道。紧跟着他又看到视线尽头的山峦背后,还有更多的敌船驶出:“不止,可能要有四、五千人。”——

    这里我多说一句哈,理论上我只授权给了纵横刊登本文,贴吧和其他什么网站刊登纵横和本人就算不愿意似乎也没什么办法,不过贴吧既然都是我的读宅好歹给个面子加个链接吧,也给我增加点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