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下乡(二)

作品:《封疆大吏

    陆陆续续的,又有不少村民过来,东家拎几个番茄,西家端来一碗豆角,一小会的功夫,张老头家的桌子上就摆了七八碗菜,其中有些菜品还是重复的。

    梁海军起身招呼,所有送菜过来的男人都给递烟,点火、寒暄,挺会来事的。

    杨柯看得暗自好笑,这虽然有些眼高手低,但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还是挺有一套的,若是放在招待所或者是办公室搞接待,他能干得很好。

    不一会,一群孩子就在老人孙子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进了屋,小孩用手一指李小丽,这些孩子就一个个眼巴巴看着她。

    “一群小猴子,都滚出去。”老人笑骂一句。

    其他人都笑了起来,李小丽笑着起身,从包里取出帖,一个一个挨着发过去,让一群丫头小子高兴坏了,“谢谢姐姐!”“谢谢阿姨!”的声音络绎不绝。

    晚饭很丰盛,林林总总十多个菜,尽管桌子上就一盆兔肉算是荤菜。

    这些没施用过化肥的农家天然菜,自带一股芬芳,和现在城市里售卖的蔬菜味道有着天壤之别,尽管没有诸多调味品相济,味道却也是极好的,吃得一众小年轻赞不绝口。

    老人呵呵笑着,举起大海碗和杨柯等人碰了碰,小抿一口,“吃菜吃菜,这些菜虽然常见,但没用过化肥,城里现在却是吃不到了。”

    叶祥华嘴角动了动,然后又忍住了。

    杨柯将这细微的动作看在眼里,知道他是想问为什么不用化肥提高产量之类的。心中却是感叹,人和人的差距还真不小,同样刚毕业不久的小吴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一天下来,杨柯对随行的几人都有了评价,最对他胃口的反倒是县团委的小吴。这平时总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关键的时候却不含糊,脑子挺好使的。这样一个年轻人,窝在老头扎堆的县团委里面跑腿,却是有些可惜了。

    小英嫂忙着给众人倒酒,也没忘记照顾好自家孩子,挑了两块兔肉夹到孩子碗里,“慢点吃,又没人跟你抢。”这时候的西川省,绝大部分的农村倒是早就废除了女人孩子不能上桌的习俗。相反的,90年代初期,其他省份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这种习宫有客人来了,不管多少,开两桌,大老爷们喝酒吹牛,女人孩子到另一边小饭桌上蹲着去。

    晚饭快吃完的时候,借着酒性,几个年轻人就嚷嚷着要去小溪里游泳,小吴和梁海军开始一唱一和的逗弄起李小丽来。

    “那河水是山上流下来的,在里面洗澡,保准凉快。”

    梁海军貌似犹豫的说道:“可惜没带泳裤啊,咋洗?”说完,对脸色有些发红的李小丽眨眨眼睛,个中意味不言自明。

    “都大老爷们,怕啥,脱光了往下跳就行,人家小丽又不去的。”小吴嘿嘿坏笑。

    小河不宽,尽管现在差不多了汛期,最宽的地方也就十多米的样子,只是河水流得比较湍急,若是在这里面洗澡,逆向必然是游不动的。找了一处水流相对比较平缓的地方,伸手试了试水温,几个年轻人就开始七手八脚的脱衣服。张军将水桶取出放在岸边上,嘀咕了一句“今天怎么没人?”,就举着竹篓,一个猛子就扎了下去。

    杨柯等人脱得只剩一条裤衩,一溜排站在小河边上,感受着河水的凉意,开始惬意的抽烟。在这份凉意中,暴晒了一下午而产生的浮躁心境很快就平静下来,很多烦心事好像就随着这河水一起流走了一般,让人感觉通体舒泰。

    “等下别忙着下水,咱们热了一下午,现在估计还没缓过来,下水前先浇点水将胸口和头部打湿,不然怕心脏受不了。”杨柯抽着烟,对其他几个同样的说道。

    几人点点头,都清楚这些东西,虽然年轻身体好,但被高温烘烤了一下午,骤然下水的话,一热一冷之间很可能会引发中暑。

    杨柯抽完烟,张军已经将竹篓安放完毕,正在河里畅游着。

    用水浇了浇胸口和头部,杨柯适应水温之后,轻轻的下了水。清澈的河水里,偶尔能见到一两只小鱼苗顺着水流往下游去。因为水活,淤泥很少,踩在河里,脚下是些细沙和鹅卵石,能感觉到清凉的河水缓缓流动,很舒服。

    河床的坡度很陡,往河中央走出两米左右,水就能漫过头顶。杨柯看了看这条并不算宽广的河流,若有所思。

    “有鱼!”小吴喊出声来,随后就弯腰往脚下抓去。一条红色的鲤鱼蹦了起来,速度很快,恍惚看上去个头不小,怕是得有两斤左右。“啪”的一声响,红鲤鱼蹦起来和小吴俯下的脸撞了个正着,随后就落入水中。教训完冒犯自己的小吴之后,红鲤鱼畅快的游走了。

    “哈哈。”看着小吴被鲤鱼“抽了一巴掌”,左脸上被弄得红红的一片,其他几人都幸灾乐祸的笑起来。

    半个小时之后,张队长取下竹篓,慢慢的游过来,杨柯等人围过去一看,收获不小,四五条鲫鱼,最大的有四指宽,还有些泥鳅和两条黄鳝。张队长往水桶里灌了一点水,就将竹篓往水桶里一倒,然后就再次扎了个猛子,继续安放竹篓接鱼去了。

    杨柯坐在岸边上,抽着烟怔怔的看着这条河,想着心事,梁海军等人虽然发现了杨柯的异状,但也很识趣的没过来打扰。

    张家村近乎与世隔绝,想在这里修建一所学校,不通公路的话,就只能修石头房子,石头可以从山上采,倒也没什么。可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通公路,这些人就得继续穷下去。看来,得想办法刺激他们自发修路才行啊。

    要修这条路的话,只能靠张家村的人自己动手,靠乡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条路的价值只对张家村这二十多户人家有用,目前的乡不会做这样投入大产出小的动作。

    还有一个难点,张家村人口太少了,除掉老人和小孩,算上妇女,真正的劳力也只有几十人,几十人要修这条路,哪怕只是最低级的泥土马路,都是个浩大的工程。起码要忙活半年的时间才能修起来一条二十公里长两三米宽的泥土路,这还只是顺利的情况下,若是遇见较为陡峭的坡坎,时间将更长。而从张家村修到最近的村子曹家冲的话,就方便多了。五公里多的距离,就算是山路绕来绕去的,总共也不会超过十公里,三五个月就能完成。唯一比较麻烦的是,曹家冲和张家村不属于同一个乡镇,要修这条路,两边的都不会管。

    要刺激张家村的人自发修路,必须让他们看到这条路的价值,现阶段,农民的目光都不会很长远,这就需要让他们看到自己能有东西往外运,能将东西换成现钱,他们才会修这条路。

    可目前的张家村,除了粮食和家畜,村民们手上没有任何能运出去换钱的东西,光是这点东西,对村民们的刺激远远不够。